首页 >> 工作动态>> 信息详情
马鬃山科普进军营——甘肃省科普大篷车社会化服务试运行进军营活动纪实
2020-08-04 11:30:45
参加活动的领导为战士发放中秋慰问品
战士们观看机器人表演
参加活动的领导为战士赠阅《甘肃科技报》等科普读物
战士们观看“孔雀开屏”
战士们观看科学表演秀
战士们体验科教展品
2018年9月23,天高云淡,秋意浓浓。这天一早,省上来的科普工作者把科普展品“搬到”了5辆大篷车上,向位于甘肃最北端中蒙交界的马鬃山镇挺进,去某边防部队科普巡展。据戍边官兵讲述,1969年,一位叫王治顺的边防连副连长为了寻找水源,留下一份遗书。他带着两名战士,骑着骆驼在浩瀚的黑戈壁里走了6天6夜,所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骆驼也累得站不起来了,但他们连一滴水的影子也没看到。第7天,他们挣扎着爬上一个小山包,几丛红柳让他们眼睛一亮:红柳下面一定有水!他们拼命往下刨,刨到2米多深,一汪清泉涌了上来,战士们惊喜之余取名“东风泉”。连队从此因泉而建,取名东风泉边防连。2012年,该连被原兰州军区授予“忠诚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如今,东风泉干涸了,但一代代边防官兵艰苦戍边的精神源远流长。
小镇里来了支科普轻骑兵
马鬃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黑色戈壁滩。自古以来,马鬃山以凶险艰苦著称,让古人望而怯步,勒足不敢前行。
路上,我们的车子猛地左右摇摆了一下。司机发出了一声“哎呦!”把车上的人吓了一跳。只听司机说:“这里的风太大了,横风把汽车吹得要飘了起来!”记者第一次见识了马鬃山区域风的威力。车子毫不畏惧风的“下马威”,依旧向前奔驰。“我们不是在做科普,就是在做科普的路上。”——这句话不是套话,而是我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队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中午,科普大篷车抵达马鬃山镇。在马鬃山镇,新建的楼房高低错落,街边商店饭馆林立。一路走去,以两条街道交叉的十字为中心,街心矗立着一座“镇标”,顶上安放着一组红山羊群雕,群雕下四方形的基座上,镌刻着“拥军爱民、军民鱼水亲”的题记和记事;另一面上,一位蒙古族姑娘手捧蓝色哈达,似在歌唱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位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迎来的不仅有科普大篷车,还有百忙中赶来参加活动的酒泉市委副书记樊建新等人。
23日下午,马鬃山小镇因科普大篷车的到来显得异常热闹。当天,是甘肃省科协携手酒泉市科协联合举办的2018年甘肃省“科普大篷车社会化服务河西行”巡展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现场看到,科普大篷车一亮相街头,附近的居民一传十,十传百的都赶了过来,把VR虚拟体验车围拢了起来。
科普大篷车的到来,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来到活动现场,认真聆听工作人员介绍展品的科学原理;劳作归来的农民工来不及放下铁镐,就兴冲冲地开起了眼界;到街上采购日常生活用品的子弟兵体验了VR,久久不愿下来,直呼真过瘾!
在科普展教展品前,甘肃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祁丽丽为前来参观体验的战士讲解操作原理。在工作的间隙,记者问她累不累。她说:“这些困难都是小事情,为了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进一步提高科学素质值得!”
活动开始不久,酒泉市科协的工作人员便拿出《牛羊养殖技术》、《甘肃科技报》等科普读物现场向围观的牧民群众发放了起来 。“既不能误农时,又不落工作。我们要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活习惯来开展科普工作。”谈起此次科普大篷车巡展进军营工作,酒泉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贺俊生说。
现场,科普大篷车带来的实用技术手册成了“香饽饽”。一位牧民朋友晃了晃手中的书说:“这上面都是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实用技术。学好了这个,我再也不愁羊羔的成活率低了。”
“由于农牧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这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牧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科普大篷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组织科普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酒泉市科协办公室主任陆树本说。
当天的活动中,来自省少数民族科普队、甘肃科技馆等单位的科普工作者进行了科教互动展品展示、科普秀表演、机器人表演、车载VR虚拟现实体验等特色品牌科普项目。
“这次科普宣传活动,充分整合了我省科协科普工作的资源和特色,我们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将继续丰富科普内涵、创新工作模式,一定要让科普大篷车走得更深更远,以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知识普及为抓手,促进地方经济科技的稳步发展。”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队长郭林峰说。
边防线上的一场科普盛宴
24日,传统的中秋佳节,本是全家团圆,举杯邀月的时间。一大早,来自省科协的科普队员们马不停蹄,驱车前往某边防部队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军营活动。在边防部队的院子里,一棵老榆树枝繁叶茂,格外引人注目。这还要从1995年春天说起。当时,据说战士们想改变一下驻地的环境,从200多公里远的玉门市买来了200多株树苗,并挖石换土,浇水施肥,栽下了一棵棵树苗。尽管战士们用心呵护,但30年过去,成活下来的只有这棵老榆树。如今,这棵大树如同牢扎在边关的将士们一样,绿意盎然,生机焕发。
上午9点,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某边防部队,一场科普盛宴精彩上演。活动现场,省科协和酒泉市相关领导向部队战士赠送了科普报刊和书籍,并向全体战士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记者看到,“菜单定制”的科普展品吸引了战士们的眼球;同样,“五花八门”的科普知识和“新鲜刺激”的科技体验,让战士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当天,来自兰州一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操作手不但航拍了活动现场,还上演了一场“花式表演”的视觉盛况。在车载VR虚拟现实体验展品前,随行工作人员黄燕满头大汗的调试设备;在3D眼镜体验台前,战士们发出阵阵惊呼;在机器人表演展台前,战士们围得水泄不通…… “机器人妹妹,你会唱歌吗”、“机器人妹妹,你跳个舞好吗”、“机器人妹妹,你转两圈我们看看?”按照工作人员的指令,机器人妹妹的精彩表演不时赢得热烈的掌声。在车载VR虚拟现实体验中,不少体验者拍手称好!今年34岁的张万敏是该边防部队的四级军士长,这个来自陕西商州的小伙刚体验过车载VR虚拟现实。他开心地说:“很感谢省科协和市科协给我们送来的这场科普大餐,这些东西自己以前从来没见过。通过科普工作者的零距离讲解和演示,处处体现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另一边,来自兰州澳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科普讲师刘泉辰正身着实验服为战士们演示关于“液氮”、“干冰”的低温实验,其中有云雾缭绕的“液氮蘑菇云”,诱人味蕾的“分子薯片”,令人惊叹的“速冻气球”,绚丽多彩的“干冰变色”……记者看到,最具视觉效果的实验要数“火焰掌”了。他先将双手在盛有洗涤剂和水的水槽中浸湿,再将丁烷气加入水中使其产生大量泡沫于水面上,然后用手掠过水面,将泡沫接于手掌之中,再用实验室点火器去点燃手中的泡沫,瞬间,一团大火从掌中熊熊燃起,火焰熄灭后手却完好无损。双手真的不会烫吗?”战士们疑窦丛生。“是我手上的水起到了保护作用。”刘泉辰便为大家简单解释了实验原理。他说:实验名叫“火焰掌”,泡沫之所以能被点燃,是利用了丁烷气具有可燃性这一特点,而火焰在手中燃烧却未将手烧伤则是因为皮肤表面覆盖的一层水,将手掌和丁烷制出的泡泡隔绝开来,起到了保护膜的作用。他还为战士们表演并讲解了“水·红酒·牛奶”、“氦气变声”、“空气大炮”、“蓝色火焰”、“水水水”等各种科学实验,在表演过程中,还邀请观众们一同体验互动。在体验过程中,战士们被神奇的科学原理所感染,不时发出惊呼声。
记着采访中,教导员姚滔高兴地说:“此次科普巡展活动,给边防官兵带来了一场科技的饕餮大宴,官兵们各个兴致勃勃观看和体验了科教展品。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官兵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还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科技练兵备战、科技管边控边的决心和信心。这对进一步提高官兵的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科普活动期间,参加活动的领导和科普工作者还参观了边防部队驻地,走访慰问了一线哨所戍边战士。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驻守在戈壁滩上的部队,训练和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就连饮用水都非常短缺。通过一代又一代戍边官兵的努力,如今,战士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营房、用上了长明电,通往国门的边防道路也修通了……当我们漫步在营区,可以看到战士们在石头滩上开辟出一片片土地,塑料大棚里种了各种时令蔬菜。战士们不但可以看到绿色,还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文字来源于《甘肃省科技报》
下载附件